本期病例分享由我科宋庆达主任提供,病史简述:患者,男,31岁,5年前洗澡时无意中发现右侧睾丸有一肿物,约玉米粒大小,无疼痛,无阴囊坠胀,无阴囊潮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发热,未行特殊诊治。现右侧睾丸肿物增大,来院就诊。
超声检查:右侧睾丸上极实质内可见一类实性结节,大小为2.1×2.6×2.0cm,边界清晰,形态较规则,内可见层状高回声与低回声相间排列,呈“洋葱环”样改变,CDFI:肿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济南大明湖畔,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李大鹏主任摄影)
是不是图像超级典型呢,它就是睾丸内表皮样囊肿。
睾丸表皮样囊肿(testicularepidermoidcyst,TEC),又称为角化囊肿,占所有睾丸肿瘤的1%~2%,由Dockerty和Priestley于年首先报道。Price总结了表皮样囊肿的5个特征分别为:肿块位于睾丸实质内;囊肿内含有角蛋白;囊肿壁包含纤维组织内衬,有完整或不完整的鳞状上皮;囊肿内没有畸胎瘤皮肤附属器(例如毛发、皮脂腺);余睾丸实质没有瘢痕,实质瘢痕的存在表明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消失殆尽。
TEC的组织学起源存有争议,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TEC来自睾丸生精上皮或睾丸网的鳞状上皮化生,二是来源于畸胎瘤的单胚层发育,但均认为TEC为良性病变且无恶性风险。
TEC患者年龄分布广泛,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平均年龄约20岁左右。可单侧单发也可单侧多发。TEC大小差异较大。
TEC虽然在病理上为真囊性肿块,但其内充满干酪样层状堆积物,在大体及声像图上与实性肿块有类似表现。TEC内部组织发育成熟度、角蛋白含量及内部成分排列方式的不同造成了肿块多样的超声表现。“洋葱环”征(onionringsign)这种独特的同心圆环状层状结构由囊壁鳞状上皮细胞的逐渐发育成熟并角质化,坏死脱落堆积而形成。TEC肿块内均没有血流信号,也是与其他睾丸肿瘤相区分的一个重要鉴别点。
“洋葱环”征是TEC的特征性超声表现,本例TEC图像非常典型,当属教科书级TEC经典图片。
欢迎扫描下方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