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
11.15
右侧盆腔、膀胱旁混合回声9.8×7.7×4.3cm
盆腔偏左侧子宫前上方骼血管内混合回声4.9×5.3×3.5cm
右附件区见无回声,2.1×1.4cm,透声好,被上述混合回声包绕
右侧附件区未见明确囊实性包块
盆腔未见明显游离液性暗区
盆腔见游离液性暗区,深约1.1cm
从B超对比,可以看出,两周多的中药治疗,效果非常好。但有心人当能看出,病愈刚好一半,而且是右侧痊愈,左侧未愈。当时我看着这个B超前后对比,诊着脉,确实是右侧基本没有问题了,而左侧依然未愈,原因呢?回头再审视我的处方如下:附片6g生薏米30g败酱草30g
桂枝15g茯苓30g丹皮20g桃仁6g
赤芍10g炒白术20g生甘草6g
前面三味药:附片6g生薏米30g败酱草30g,这是《伤寒论》的薏苡附子败酱散;后面五味药:桂枝15g茯苓30g丹皮20g桃仁6g赤芍10g,这是《金匮要略》的桂枝茯苓丸,再加白术甘草以健脾燥湿护胃。何以右侧症状基本痊愈,左侧消退不佳?首先我们要看盆腔、附件所在的位置,都在下腹部,我们俗话叫“小肚子”,中医术语叫“少腹”。如果右侧少腹瘀血积液,也就是右下腹腔、盆腔积液及血肿,张仲景用的什么方呢?就是《伤寒论》的薏苡附子败酱散啦,现在很多人认为这是治疗阑尾炎的一个方子,而且有人认为更适合治疗慢性阑尾炎,但从中医角度呢?一定得是偏虚寒的体质,不能是实热的体质。有人可能会说“不是治疗阑尾炎的方子吗?怎么能治妇科炎症?”答曰:“诸位看问题一定不要太片面刻板,张仲景当年遇到的患者即便是阑尾炎,那也很可能是阑尾炎有穿孔,炎性物质都跑到了腹腔或者盆腔位置,所以用了薏苡附子败酱散。那此例患者,因为卵巢动手术,然后有炎性物质也跑到了腹腔、盆腔位置,所以,同样可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这里涉及到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里的腹诊内容,这方面主要被日本的诸多医家发扬光大了,他们的腹诊特别强大,甚至很多日本汉方医家主要诊疗手段都是腹诊,看了他们很多著作,发现基本没有真正懂得脉诊一道的。或许,日本医家学中医,就好像日本人学汉字一样,没学到汉字的精华,就衍生出了“日语”这一新的语种,然而日语也一样解决了沟通交流的问题,并生出了新的文化,也是殊途同归啊。《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呢?有人估计猜到了,从腹诊研究看,治疗偏左侧少腹部的瘀血积液的一个方子。然而,一定请注意,所谓治疗左侧、右侧的部位问题,临床一定不是绝对的,切不可如此死板,必须灵活。两个方子合在一起,应该两边的瘀血和积液同时消退才对啊?何以先左后右?几个分析,一是疾病消退有先后,二是左右两方之药量比例需要调整,三是可能需要换方,会不会转成桃核承气汤证?芎归胶艾汤证?温经汤证?少腹逐瘀汤证……这是后面两三周治疗所面对的难题了,留待进一步治疗观察。曹大夫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