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骨于出生时大部分还是软骨。生后第1年喙突开始化骨,至15?20岁与肩胛骨连合。喙突有3个二次骨化中心都在10岁以后出现,14?17岁与喙突愈合,不可误为骨折。
肩关节盂环形骨骺约6岁开始化骨。从儿童至青春期,骨骺骨化后,关节盂边缘影像均可呈不规则花边样或波浪状。肩峰有2个或数个二次化骨中心,如不愈合则成为游离的肩峰小骨。肩胛骨体在下角和脊柱缘可能有二次骨化中心,极少见。
肱骨近端有3个骨骺骨化中心,即肱骨头、大结节及小结节骨化中心。3个骨化中心在3岁连合成一块,X线影像似一顶帽子扣在幕状干骺端和透亮骺软骨板上,18~22岁与骨干愈合。儿童和少年期,X线片上前、后骺软骨板影像不在一平面,前缘常投影在大、小结节下边,整齐或呈锯齿状,不可误认为外髁颈骨折。
到青春期(男18?21岁,女14?20岁)锁骨在内端出现一盘状二次骨化中心,25岁愈合。
三、肩关节常见正常结构肩胛骨滋养管:肩胛颈体交界及喙突基底部为滋养管显示较清晰部位,在切线位时显示为透亮线(箭),注意与裂纹骨折鉴别。
肩胛骨横韧带骨化:肩胛骨上的横韧带骨化(箭),使上缘与喙突间呈马鞍状,其中有小孔,不可误认为骨质侵蚀或骨囊性病变。
肱骨上切迹:肱骨近侧干骺端内缘有一浅切迹(箭),伴局部骨皮质不规则、毛糙或缺如,称为“肱骨上切迹”或“干骺端皮质不齐”,不应误为肿瘤破坏性病变。另见肱骨近侧端未融合的骨骺呈倒V字形,边缘有硬化,可与骨折线区别。
肱骨近端骺线:肱骨近端骺线未完全闭合时,类似裂纹骨折,需注意区别(骺线边缘较致密)。
肱骨大结节生理性透亮区:肱骨大结节区的松质骨相对稀疏(箭),可形成圆形透亮区,可能被认为是溶骨性病变,并无病理学意义。
肱骨大结节透亮区与三角肌粗隆:肱骨上段外侧缘的三角肌粗隆表面凸起粗糙(箭头),易于与病变相混淆。三角肌越粗壮,该粗隆突出越明显,而且其底部的骨质结构呈不规则斑片状,以切线位更为明显。另见肱骨大结节生理性透亮区(箭)。
四、肩关节摄影技巧6、其它特殊体位
五、肩关节X线解读(1)锁骨的X线解剖在后前位X线片上,长管状的锁骨,重叠在肺尖部,把胸骨和肩胛骨联接起来。
(2)肩胛骨的X线解剖在后前位X线片上,肩胛骨呈倒置的三角形,覆盖于第2到第7肋区,透过锁骨、肋骨和肺野,可见其内侧缘垂直下行。肩胛骨下角圆钝致密,外侧缘由下角向外上方延伸,呈宽厚致密影。关节盂的前后缘呈浅弧形致密线,连成长椭圆形关节面。肩胛骨位置改变时,关节盂影的形状随之变化。肩胛骨上缘只显示其内侧部分,呈略微上斜的致密线横行到上角。
(3)胸锁关节的X线解剖在胸部后前位片上,可见胸骨的锁切迹和锁骨的内侧端。胸锁关节与纵隔及胸椎影相重,显示不清,但仍可分辨胸、锁两骨之间的斜行透亮带,即胸锁关节间隙,关节盘则不显影。
(4)肩锁关节的X线解剖在肩关节正位片上,肩锁关节间隙明显。正常情况下,锁骨外侧端影像高出肩峰影的上缘。
(5)肩关节的X线解剖在肩关节正位片上,肱骨头为半球状膨大阴影,关节盂呈纵向环状线影,二者重叠形成梭形的致密影。肱骨头的关节面与关节盂前缘之间的灰色弧形带是清晰显示的肩关节间隙,正常成年人肩关节间隙宽约4mm,它基本重叠在关节盂影像内。肱骨头外侧的是大结节,小结节重叠在肱骨影内。肩峰与肱骨头间距为6~14mm,若小于5mm,说明有肩袖(见上肢肌)损伤。
六、肩关节X线测量(一)肩关节间隙
前后(正)位片,于关节上、中、下部分别测量关节盂前缘与肱骨头边缘间的距离,其平均值为关节间隙宽度,正常值4?6mm。骨关节病间隙减小,关节后脱位和巨人症等关节间隙增宽。
(二)肩锁关节间隙3mm(2?5mm)
怀疑肩锁关节间隙增宽可加照两侧肩锁关节持重立位像。若持重像只有关节间隙增宽而无对位不良则表示为关节内损伤。
(三)前后位像
肩峰肱骨头间距9mm(7?11mm),小于7mm可能有肩袖破裂或蜕变,大于11mm考虑外伤后半脱位,关节腔积液或臂丛病变引起的肩下垂。
(四)肱骨头干角(肱骨轴线角,肱骨角)前后位像
自大结节顶(即大结节与肱骨头间切迹)向内至肱骨干内侧缘带形骨皮质变为线形的一点做连线,与肱骨干纵轴线的下方夹角为肱骨头干角,为61°(50°?70°)。测量点影像清楚,容易定位。外科颈骨折时轴线关系改变。
(五)喙肩弓的测量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和肩峰蜕变与喙肩弓的形态变异有关,在施行肩峰成形术中,应考虑到肩峰的倾斜度、肩峰长度及喙肩弓的高度。
1、肩峰倾斜角(a)与肩峰蜕变有关。倾斜角越小,肩峰蜕变越多。倾斜角小35°者,肩峰蜕变发生率占75%。肩峰倾斜角又与肩胛冈倾斜角有关。
2.肩峰长度(I)
肩峰越长,蜕变越明显。例统计,肩峰长者占33%,长6.2cm,其中26%发生蜕变;中等长者占45%,长5.8cm,发生蜕变者占19%;短者占22%,长5.2cm,其中11%发生蜕变。
3.喙肩弓高度(e)
也与蜕变有关。喙肩弓高度为15mm或以上者不会发生蜕变。高度在12mm以下者,有75%发生蜕变。喙肩弓高度与喙突根倾斜角(c)和喙突倾斜角(f)有关。c、f角度越小,喙肩弓越低,产生撞击综合征的概率就越大。
肩峰前外缘存在骨刺或骨赘,将有很大可能产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和肩袖撕裂。
(六)关节盂倾斜角
肩胛骨关节盂前后缘最大横径连线(A)代表关节盂的方位,关节盂中心与肩胛冈内缘连线(B)为肩胛骨轴线。A线与B的垂线(C)所形成的夹角为关节盂倾斜角。73.5%的人,关节盂后倾2°?12°,平均7.4°。26.5%的人,关节盂前倾易发生肩关节前脱位。
此外,盂肱关节的测量包括肱骨头曲率半径,肱骨头厚度,肱骨头关节面,关节盂上下径;盂面曲率半径,肱骨头外侧偏移,大结节顶的平面与肱骨头关节面最高点的距离。这些数据需在磁共振像上测量,为肱骨头假体的设计提供数据。
详细的副鼻窦X线解剖+摄影技巧+阅片要点副鼻窦X线解剖副鼻窦X摄影技巧鼻窦柯氏(Caldwell)位
体位:俯卧,前额、鼻尖紧贴探测器,头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一致并垂直。听眦线与床面垂直,鼻根位于探测器中心处。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3°角,经鼻根射入探测器中心。
1.外伤。2.先天性发育畸形。3.鼻腔内异物或结石。4.急、慢性鼻窦炎及特源性鼻窦炎。5.鼻旁窦的良性、恶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
柯氏位也是眼眶病变的检查体位之一。
1.两侧眶外缘与颅骨外缘等距,鼻窦在片中布局合适;2.两眼眶及眶上裂对称显示。3.岩部显示在眶下缘下方。
1.前额和鼻尖贴片、听毗线垂直胶片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2.中心线23度向足通过鼻根达胶片。
鼻窦瓦氏位
体位:俯卧,头稍后仰,下颏部紧贴探测器。头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垂直并位于探测器中线。听眦线与探测器成37°角。胶片上缘包括前额,下缘包括颏部。
中心线:经鼻中棘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外伤。2.先天性发育畸形。3.鼻腔内异物和结石。4.急、慢性鼻窦炎及特源性鼻窦炎。5.鼻旁窦的良性、恶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
当观察窦腔内积液时,应取坐位或立位。
1.两侧眶外缘与颅骨外侧等距,鼻窦在片中布局合适;1.两侧上颌窦的三壁一孔(即内侧壁、外侧壁、底壁及窦上的国孔)显示。
1.头听毗线与胶片成37度角,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2.中心线通过鼻前棘达胶片。
副鼻窦X读片要点鼻窦居颅面和颅底骨内,与鼻腔有窦口相通,正常鼻窦内含空气,同邻近骨结构有良好的自然对比,适于X线检查。对常见的鼻窦疾病,平片常可确定病变的存在和位置,CT显示病变更清楚。
平片是检查鼻窦的基本方法。一般取坐位,鼻窦显示较好,且可查出鼻窦内积液。常用枕颏位,可显示两侧额窦、筛窦、上颌窦及鼻腔。
体层摄影用于观察鼻窦骨壁轻微破坏和窦腔内病变。
正常鼻窦窦腔透明,粘膜不显影,所以窦壁边缘清晰、锐利。鼻窦的透明度因窦腔大小与窦周骨壁薄而不同。窦腔小、含气少、骨壁厚,则较不透明,反之则较为透明。
额窦:多呈扇形,腔内可有骨性间隔。窦腔透明度因骨壁各部厚薄不同而不均。大小及形状个体差别较大,两侧多不对称。一侧或两侧可不发育或发育不良。
筛窦:呈蜂窝状居鼻中隔两侧和眼眶之间,其外壁为眼眶内壁。枕颏位上,蜂窝上部为前组窦,蜂窝下部为后组筛窦。蜂窝小房透明,间隔清晰、锐利,两侧多较对称。
上颌窦:居眶下方,鼻腔外侧,呈尖向下的三角形。上颌窦较透明。如嘴唇较厚,与下部重迭,可使窦腔下部密度较大,鼻翼较大,可从内壁上中部向窦腔内突入呈半圆形软组织重迭影,两侧对称,不难确认。岩骨可投影于窦腔下部,使窦腔下部密度高,不可误认为液面。两侧上颌窦的大小、形状和透明度多对称,有时一侧较小,透明度较低。
蝶窦:用颏顶位观察。呈近似椭圆形透明影,窦腔清晰、锐利。大小及外形个体差别较大,两侧可不对称。
鼻腔:鼻腔透明,鼻中隔为纵行致密带影,近于中线,多稍向一侧弯曲,上鼻甲不易显示,中鼻甲骨片垂直,下鼻甲骨片卷曲。鼻甲粘膜厚,由气体衬出。鼻甲大小个体差别较大,两侧可不对称。
观察鼻窦时,应注意鼻窦发育情况,窦腔透明度及窦壁情况,窦腔有无混浊、密度增高,有无软组织块或液面,窦腔是否膨大,窦壁有无骨吸收、骨硬化和骨破坏。也应注意鼻腔,有无密度增高或软组织肿块充填。
肺部这7大病变,X线片都可看见肺部常见病变的X线片总结,很基础,不难!来源
放射沙龙
胸部疾病可表现为不同形态、大小、密度或信号及数目的异常影像学表现,认识这些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基础,下面就是一些常见病变的X线表现。
1.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是肺组织过度充气而膨胀的一种状态。由支气管的部分性阻塞产生活塞作用,即空气能吸入而不能完全呼出。
X线表现:两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变细、稀疏;胸廓呈桶状,肋间隙增宽,膈肌低平。
2.阻塞性肺不张:是多种原因所致肺内气体减少和体积缩小的改变。
原因:支气管阻塞、肺外压迫、肺内瘢痕牵拉。
①一侧肺不张:患侧肺野密度均匀增高,肋间隙变窄。膈肌升高,纵隔向患侧移位。健侧代偿性过度充气。
②肺叶不张:肺叶密度均匀增高,体积缩小,叶间裂向心性移位,邻近代偿性过度充气。
③肺段不张:三角形致密影,基底向外,尖端指向肺门,肺段缩小。
④小叶不张:小斑片状高密度影,与炎症不易区分。
3.肺实变:灶性、肺段、大叶或一侧肺、肺泡内的气体被渗出物代替而形成肺实变。多见于急性炎症、肺TB、肺出血、肺水肿。
X线表现:片状淡薄的高密度影,边缘模糊;与肺叶或肺段形态一致的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可见支气管气像。
支气管气像:在实变的高密度影像中可见到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称支气管气像或空气支气管征。
4.空洞与空腔阴影:空洞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坏死组织经引流支气管排出而形成。空腔与空洞不同,是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大,肺大泡、含气肺囊肿及肺气囊等部属于空腔。
X线表现:空洞形态不规则,周围有密度高的实变区,内有液平(急性肺脓肿);空洞内壁凸凹不平,可有壁结节(癌性空洞),亦可空洞内规则。干酪性肺炎,空洞腔较小,大片坏死区内多发不规则透光区。空腔的壁薄而均匀,周围无实变,腔内无液体。合并感染时,腔内可见气一液面,空腔周围可见实变影。
5.结节状与肿块阴影:结节与肿块是病灶以结节或肿块为基本的病理形态,其直径小于或等于2cm的称结节,大于2cm的为肿块。结节或肿块可单发,也可多发。结节与肿块除了其大小不同外,其他表现相同。
X线表现:类圆形高密度影,单发或多发。良性:边缘锐利、光滑。恶性:边缘不锐利、分叶状、短毛刺、胸膜凹陷。
6.网状、细线状及条索状阴影(纤维化)
病理基础:肺间质病变
X线表现:条索状、网状、蜂窝状、点状阴影;肺纹增粗,边缘模糊,支气管管壁增厚。可见于特发性肺纤维化、老慢支、癌性淋巴管炎、结缔组织病、尘肺、间质性肺水肿等。
7.钙化阴影:通常发生于退变或坏死组织内,可见于肺、淋巴结干酪性结核灶,肺错构瘤,纵隔畸胎瘤,肺寄生虫病等
X线表现:斑点状、块状边缘锐利的高密度影,形状不一。
详细的肘关节X线解剖+摄影技巧+骨骺时间+测量方法肘关节X线解剖肘关节X片的读片方法:肘关节侧位片 一、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肘关节的侧位片应在屈肘90°时拍摄,更易于看出关节间隙和尺桡骨上端的情况,在此位置,肘关节间隙在尺骨鹰嘴段较窄,其余部分较清晰。如果此情况发生改变,鹰嘴部间隙明显,而其余的间隙变窄,则表明肘关节背侧关节囊及有关软组织严重挛缩。 二、在侧位片上,桡骨小头正常高于尺骨,且内侧角在尺骨皮质之内,如果桡骨小头的内侧角只有一半在尺骨皮质之内,则说明桡骨小头向背侧移位。 三、如肘关节间隙全部模糊不清,大多数是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期,如明显变窄,说明肘关节囊严重变性挛缩。 四、无论在肘关节任何一部位出现骨质增生或有骨赘生成,如果该部位是某一软组织的附着区(一般指肌肉、韧带、关节囊),说明该软组织长期处于紧张挛缩状态。
肘关节的X线解剖肘关节常规X线片包括伸肘前后位及屈肘90°的侧位(图1)。正位像肱桡关节间隙清晰,呈下凹的浅弧形;肱尺关节间隙有尺骨滑车切迹重叠而变暗,呈上凹的弧形,故而正位片上肘关节间隙呈波浪状。屈肘侧位片,肱尺关节间隙清晰,呈半环形,前为冠突,后为鹰嘴。肱桡关节掌侧清晰,背侧部分和尺骨冠突相重叠。此时通过桡骨纵轴线的延长线也穿过肱骨小头中心。
伸肘正位片上,肱骨、尺骨长轴线形成向外°~°的夹角,此为生理性前臂外翻角,男性一般大于女性。若小于l65°叫肘外翻,大于°叫肘内翻,如果是°则叫直肘(图1-1),均属异常表现。肱骨长轴与尺骨长轴在内下方的夹角谓之提携角,正常范围5°~20°之间,女大于男。
肘关节骨骺现在简单了,只要记住CRITOE1-3-5-7-9-11就行了:
-Capitellum(appearsage1-2)肱骨小头1year-RadialHead(appearsage2-4)桡骨小头3years-Interanalepicondyle(appearsage4-6)内上髁5years-Trochlea(appearsage8-11)滑车7years-Olecranon(9-11years)鹰嘴9years-Externalepicondyle(appearsage10-11)外上髁11years
腕关节X线摄影腕关节X线测量详细的髋关节X线解剖+摄影技术+测量方法髋关节X线解剖图1骨盆正位片(1)髋骨的X线解剖常规投照正位(图1)。在X线像上,构成髋骨的三个部分融合于髋臼,可清晰分辨。髂骨翼的内侧1/4影像与骶骨影像重叠,外侧3/4因有髂窝而较透亮。髂嵴阴影较致密,边缘不光滑,外侧可见髂前上棘影,髂后上棘则重叠于骶骨影内。弓状线及骨盆腔内侧壁形成复合影像,外侧可见弧形的髋臼阴影。髋臼阴影的上段粗而致密,中段较细,它向下绕过髋臼切迹前部的下缘,与耻骨体的内面形成一条“U”形的致密线,称为泪滴线(Koekler泪滴),泪滴线二脚之间的距离,即髋臼窝的厚度。髋臼内下方的透亮影为闭孔。闭孔影的上界是耻骨上支、外侧界是坐骨体的下份,坐骨结节阴影与其重叠。坐骨棘的阴影呈三角形突向盆腔。
(2)骨盆的X线解剖骨盆一般投照前后位,检查骶、尾骨时可加照侧位,检查骶髂关节时应加照45°斜位,产科骨盆测量另有其特殊投照方法。骨盆前后位片上,骶骨中线应通过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左右对称,关节间隙下半部分可以显示,上半部常投影出模糊双线影。界线的影像在女性呈卵圆形,在男性略呈鸡心形。髂嵴连线影正好通过第4、5腰椎间隙。由髂嵴影向外可追踪到骼前上、下棘,由髂前下棘到股骨颈外上缘的连线称髂颈线,用以判定髋关节是否正常。正位片上,可以测量耻骨下角,男性为锐角,女性为钝角。
女性骨盆径线的测量,可以采用正位(见图1)和侧位。正位片上,界线影像最远点连线为入口横径,正常为12.3cm;两侧坐骨棘连线为中骨盆横径,正常为10.5cm;两侧坐骨结节间距为小骨盆出口横径,正常为11.8cm。侧位片上,耻骨联合后缘上端到骶骨岬连线为小骨盆入口前后径,正常为11.6cm;耻骨联合后缘下端和坐骨棘中点的连线延长到骶骨的前缘,为中骨盆前后径,正常12.2cm;耻骨联合后下缘到骶尾关节的连线,为小骨盆出口前后径,正常11.8cm。
(3)髋关节的X线解剖常规拍摄正位(见图1)和侧位X线片。正位线片上,因髋臼三骨之间以“Y”形软骨相连,融合之前,表现为横行带状透亮影,其宽窄随着年龄变化而改变。年龄越小此透亮带越宽;年龄越大,透亮带变窄,15~17岁左右消失。股骨头大部套在髋臼内,表面光滑,为致密的细弧线。头的中心偏后下部有一小凹陷,是股骨头凹,有时可投影到股骨头弧线内侧,显示为小环形透亮圈。侧位片上,中央的凹窝是髋臼,呈半圆形的致密线。
髋关节X线摄影髋关节X线测量1股骨颈干角髋关节正位片上,股骨颈的长轴与股骨干纵轴之间形成的角度称为颈干角,又称内倾角。正常值在—°之间,男性平均为°,女性平均为°。颈干角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儿童的颈干角大于成年人,儿童平均为°。颈干角大于正常值为髋外翻,小于正常值为髋内翻。
2股骨颈前倾角髋关节侧位片上,股骨颈纵轴线与股骨干纵轴线所成的夹角,新生儿正常35°,成人为12°~15°,平均12.31°。临床上股骨颈骨折应根据次标准复位。
3Perkin方格骨盆正位片,经过双侧髋臼Y形软骨中心划水平线AB,在通过两侧髋臼外商缘引垂线CD和EF,AB线与CD、EF线分别相交,两侧髋关节各分为四个区域称为Perkin方格。正常时,股骨头骨骺中心位于內下区域内,当髋关节发育性脱位时,股骨头骨骺则位于外上区域。
4Skinner线在成人髋关节正位片上,从股骨大转子顶端作股骨纵轴线AB的垂线CD,正常情况下,此线应通过圆韧带窝或其下方,圆韧带窝至上述两线交点的距离是4~5cm。若Skinner线超过圆韧带窝,提示股骨颈或大转子错位骨折。
5Sharp角骨盆正位片上,双侧泪滴下缘连线与泪滴下缘和髋臼上缘的连线的夹角,正常35-38°,大于40°可以诊断为髋臼发育不良。
6CE角即中心边缘角,骨盆正位片上,股骨头中心至髋臼外上缘的连线,与股骨头中心的垂线形成的夹角。正常为2岁22°,4岁28°,6岁30°,15岁35°。CE角表示髋臼与股骨头的位置关系,当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脱位、股骨头外移及股骨头形状改变时,此角变小。成人25°以上正常,小于20°提示DDH。
7髋臼深度骨盆正位片,耻骨联合上缘与髋臼外上缘连线至髋臼底的最大距离,正常时,男13(7-18)mm,女12(9-18)mm,与CE角配合用于评价髋臼发育情况。
8髋臼覆盖率股骨头受髋臼覆盖部分的横径除以股骨头的横径,正常时应大于0.75。用于判断股骨头移位情况。
9髋臼角骨盆正位片上,两侧Y形软骨中心连线与髋臼上下缘连线所形成的夹角。正常值新生儿为30°,1岁以后不应超过25°,2岁时为20°,成人为10°。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时髋臼变浅,髋臼角增大。(上图中角a)
10髂骨角髂前下棘和髋臼外上缘间连线与Y形软骨水平线的夹角。新生儿为55°,正常值范围在43°~67°,角度减小提示异常,如骨质软化症。(上图中角b)
11骨骺角骨盆正位片上,通过股骨上端骨骺线的直线,与通过Y形软骨的连线的夹角。正常值为20°~35°,髋内翻时此角增大。
12Power角在骨盆正位片上,通过两侧髂前上棘作一水平线,然后再划股骨颈骨折线的延长线,两线相交所成的夹角。此角小于30°者,为外展型骨折,骨折易愈合;大于30°~90°者,为内收型骨折,需手术纠正。
13Linton角在髋关节正位片上,先划股骨干纵轴线垂线,再划股骨颈骨折线的延长线,两线相交所成的夹角。此角小于30°者,为外展型骨折,骨折易愈合;大于30°~90°者,为内收型骨折,需手术纠正。
14新生儿髋关节间隙新生儿骨盆正位片,通过两侧髋臼Y形软骨作连线称为Hilgenreiner线,简称H线。股骨上端距H线之间距离称为上方间隙,股骨上端鸟嘴距坐骨支外缘之间的距离为内侧间隙,正常值上方间隙为9.5mm,内侧间隙为4.3mm,若上方间隙小于8mm,内侧间隙大于5.1mm,应怀疑髋关节脱位。若上方间隙小于7.5mm,内侧间隙大于6.1mm,可诊断为髋关节脱位。
15骨骺指数、骨骺商骨骺指数,在髋关节正位片上,分别测量股骨头骨骺的高度和骨骺的宽度,将骨骺高度除以骨骺的宽度X即为骨骺指数。该指数表示股骨头骨骺变扁的程度,用于评价Pathe并及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效果。
骨骺商,指患侧骨骺指数除以健侧骨骺指数。骨骺商计算主要用于与健侧对比以判断病变程度及治疗效果。
骨盆基本划线
aCalve线卡尔维氏线,即髂颈线。髋关节正位片上,髂前下棘下方髂骨外缘与股骨颈外缘连线所形成的弧线,能够反映股骨头与髋臼的关系及髋臼上缘的完整性。正常为光滑曲线,若不连续提示髋关节脱位或者股骨颈错位骨折。
b臼顶线链接髋臼上缘的弧线,与泪滴外侧缘相延续(黄线),代表髋臼的负重区。
cShenton线又叫沈通氏线、耻颈线、下弧线,是指成人髋关节正位片上,闭孔上缘与股骨颈内下缘连线,能够反映股骨头与髋臼的关系。正常应为平滑曲线,若不连续提示髋关节脱位或者股骨颈错位骨折。
dKohler线即髂坐线,髂骨内缘切线与坐骨体内缘的连线,正常时为连续光滑曲线,髋臼陷入症时髋臼突至此线内侧。
e髂骶线连接髂骨弓状线与骶骨岬的弧线,代表骨盆后环的完整性。
f髂耻线连接双侧髂骨內缘与耻骨上缘的弧线,代表骨盆前环的完整性。
g泪滴线(U形线)连接泪滴周围所形成的曲线,代表髋臼的內缘,一般用于髋臼假体深度的评价,髋臼內缘紧邻泪滴线的外缘。
h前唇线髋臼前缘所连成的弧线,代编髋臼前壁的完整性。
j后唇线髂骨外缘与髋臼后缘所连成的弧线,代表髋臼后壁的完整性。
k闭孔內缘线沿闭孔內缘所连成的弧线,正常情况下双侧闭孔对称,当骨盆旋转时可发生改变。
儿童骨盆特殊划线
1H线连接双侧髋臼中心的连线。
2P线过髋臼外缘做H线的垂线。
3Perkin象限由H线及P线组成的象限,正常时股骨头位于內下象限,否则提示髋关节脱位。
4Kline线沿股骨颈上缘划线并沿股骨头方向的延长线。正常此线应该切割部分股骨头骨骺,若骨骺位于该线内侧,提示股骨头骨骺向下滑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