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记得中学时代第一部熬夜刷的是《仙剑》还是《恶作剧之吻》,但我百分百是对林依晨有时代滤镜的。
尽管这部古早偶像剧不太适合二刷复习了,袁湘琴智商确实遨游在外太空,但在我看来,至少这剧呈现了一堂重要的恋爱课——懂得表达爱的女生,更有可能赢得梦中的爱情。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这种在情感关系里被动的性子,还没学会那个傻傻的、肉肉的湘琴半点勇敢。
可在现实时空里,林依晨的婚姻似乎并不童话。
女明星婚后绕不开怀孕话题,林依晨也是个敞亮人,从未掩饰过积极造人之心。这不,出席代言活动,因为久未露面,逮住机会的记者盯着备孕尚无动静,向其发问,是否有计划尝试人工试管。
“该试的都试了,任何你想到的方式都试了。”林依晨没有打太极,正面回应中透露着苦涩。
尽管是简单一言语,但个中心酸冷暖自知。果不其然迅速登上热搜。没细看新闻之前,我原以为林依晨兴许能看开,走新女性风范,毕竟如果跟孩子没有缘分,潇洒余生也是一种人生态度。而她先前给外界的形象,还挺有思想输出的。
不过事与愿违,记者还特意问及“是否非当妈不可”。她仍旧是正面回应,“这是我蛮重要的旅程,我会比较谨慎对待。”
如此态度就很鲜明了。还是不免感慨一番,时光太快,一转眼林依晨都结婚6年了。而婚后,观念传统的林依晨重心全面向家庭倾斜,为了备孕,她减少工作量,推掉高额片酬,已经有长达3年没接戏了,可见在执念中挣扎的求子之心切。
其实林依晨之前出圈的剧挺多的,演偶像剧清新自然。褪去婴儿肥在《我可能不会爱你》中,凭借程又青一角又立起了一个面对初老的职场女性形象。
流量和口碑都有,视后也在手,事业的红火更加映衬出其为家庭的不小牺牲。
那她婚后的生活是怎样的?老公林于超家族在台湾经营潜水器材公司,而林于超一直以来负责的是美国加州分公司。婚后老公在工作上没有调整,于是两人长期美国、台湾两地分居。
这点上,跟恋爱时期是一致的。林依晨年9月赴伦敦求学,林于超的求婚是在10月依晨生日的时候。从台媒当时的新闻来看,也是特地从美国飞伦敦为其庆生,附加求婚惊喜。
可能女明星,就还挺能接受把聚少离多当常态的生活吧。婚后,林于超每几个月会从美国回台湾待一阵。这场跨国6年婚姻,两人真正在一起的时光能不能凑齐一整年也难说,造人的现实难度也不小。
林依晨是住进公婆家,照顾起居的。求子新闻被热议之后,也被爆出更多跨国婚姻细节。诸如,林依晨每天4点起床做家务,6点给公婆请安。她任劳任怨,在婚姻里最感动的是,老公出差时的体贴,“我不在,你随时可以回娘家住。”
网友还挺信爆料的,主要是林依晨作息很老年人,4点起床这件事,她确实做得出。虽然爆料真伪有待考证,但婚后林依晨处处以公婆家为重的姿态是蛮明显的。这可能是因为原生家庭一般的她,一直很向往组建自己的家庭。成为人妻之后,付出型人格就有了完美施展的空间了。
林依晨父母在她高中时期离婚,她与母亲相依为命。因为家庭拮据、家里还有债务问题,她小小年纪就要打工还债。当她回忆从前岁月的难,坦言有一次妈妈急病住院,她甚至都不知道该给谁打电话。
生活的暴击让弱小无助的她迅速成长,进入演艺圈之后,也是拼命三娘。而因为超负荷的工作,她被验出脑下垂体蝶鞍部出现约2厘米长的囊肿,做了风险很大的脑部手术。
一看就是爱逞强的女孩。工作上,付出就会有相应的回报;但在感情上,终其一生,你不会因为优秀而被偏爱。如今求子不得,在婚姻中又委屈求全,很多人会觉得她学历挺好,谈吐也不错,为啥会这么“恋爱脑”?
人本就是很多面的,她顽强敬业,但在观念上却冲破不了传统的枷锁。这点上,从她与父亲和解就能看得出来。在她看来,这辈子能当家人,是很难得的缘分。即便父亲对不起她和母亲,她也愿意自己退一步,默默咽下并消化情绪,去实现所谓的“圆满”。
而在婚姻关系上,这似乎不能用“恋爱脑”就能一以概之,更多是观念上的问题,还是“圆满”的体现,林依晨在乎的是女性步入婚姻后,通过怀孕生子,实现的真正的圆满。
一个蛮有意思的现象,台湾、日本等地,很多事业成功的女性,她们内心认可的圆满还是回归家庭、相夫教子。这跟学识、教养毫无关系,就是观念上的问题。而根深蒂固的观念形成,主要来自于原生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没想到大陆女性在思想开放上,似乎还走到了前列。
其实现在唱衰林依晨婚姻摇摇欲坠的媒体,如果当年她婚后顺利受孕生子,这些媒体也会第一时间换了一副嘴脸,歌颂其婚姻般配与幸福。与此同时,连带被讨论的,还有她因为婚姻不幸福导致的疲态、老态。而带头说这些的,往往是女性本身。
我会比较感慨的是,38岁的林依晨如此努力靠近她认为的幸福,却始终无法实现其观念内的圆满。尽管她自律又努力,但老天偏偏不遂人愿。
同样讨论到繁衍的,还有神级劝退迈入婚姻的综艺《婆婆和妈妈》。这综艺里陈松伶和张铎妈妈,上演了世俗最喜闻乐见的老大难婆媳关系。
婆婆满眼只有儿子张铎,带了将近一桌子礼物给儿子,却只带了四把蒜给媳妇。平日里,两人明里暗里都不对付。婆婆会话里有话讽刺媳妇不够年轻,将对待儿子和媳妇的双标进行到底。
有趣的是,陈松伶不开心了,也会点到为止的回击,并不是卑躬屈膝的完全弱势姿态。
矛盾的根源可能还是在生育这件事上。陈松伶在十八九岁就做过卵巢囊肿手术,后来在年做过一次。两次卵巢囊肿手术,对她的生育影响严重,以至于嫁给小她8岁的张铎之后,要孩子已经不太现实了。
婆婆自己也坦言,原先以为儿子只是跟陈松伶走一阵子,没想到竟要走一辈子。
不过在最新一期里,这位奇葩婆婆似乎已经被迫接受媳妇无法生育这件事。她承认接纳的过程里,朋友劝说了不少,儿子也把话挑明了讲:他为父母养老,而和老婆的养老问题他们为自己负责。
耐人寻味的是,并没有很多网友能对陈松伶共情,我也挑了一些言论:
“好歹生一个吧。”“婆婆想要个孩子,有什么错。”
“要是我儿子娶这样的老婆,我也会作。”
“等你媳妇生不了孩子的时候,希望你也能这样大度。”
而这样言语的也是来自女性本身。可悲的是,对女性的敌意,更多的往往来自于女性本身。另外展现出来,当代女性谈子宫自由,是天方夜谭。大众对女性的价值理解,很多时候,尚停留在繁衍这件事上。
热衷繁衍这件事,其实我也有隐虑:大家是对自己的基因太过自信呢,还是对社会的良莠不齐过于乐观?多少家长信誓旦旦能把孩子教育好、指引好,最后无奈放养让其自生自灭自闯荡,因为孩子本就是不受控的。
我发现女性常常陷入“周遭即世界”的思维逻辑里,会因为自己所经历的,认为他人也应该如此经历,不然心里上很难平衡。如此,你会发现,不乏已婚已孕的,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批判或是说教选择单身或者无法受孕的女性...
那些已婚已孕的女性底气来自于,她们已经实现了世俗的圆满。不过这其实也就是个围城内外,毕竟在单身人士看来,围着老公、孩子的所谓“幸福”,也是一场枷锁啊。明明大家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选择就挺好的,偏偏爱指摘。
之后我可以专门做一期有关“婚姻不幸”的片单,大家要是遇到有人说教早日结婚的,就丢给她片单,让她闭嘴。
我刚入职场没多久的时候,经历一场尴尬至极下午茶时光。一个已婚女性,在跟一个大龄单身的台湾女生兜售自己的经验,并叮嘱,“你如此下去,再过几年就是孤魂野鬼。”我那时候二十初头,婚姻尚早,但听着也很不是滋味。正当我准备为台湾女生说几句话时,台湾女生本尊却对已婚女的幸福理论深以为然。我见状,就闭麦了。
我会很遗憾,在大众视角下,当代女性的幸福感仍旧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审视,而没有更多投入到自我审视。是否要步入婚姻,这首先要看你对爱的理解。有些人沉迷的是爱情,有些人奔赴的是家庭。李银河说过,如果你渴望婚姻,那么一些条件满足,你其实很容易就能找到伴侣人选。而如果你要的是爱情,那么你就要做好一辈子单身的准备。
有些人认为婚姻的前提必须是爱情,爱情是一切的起点;有些人则相信,婚姻唯有去看爱情以外的东西,才能实现真正的长久。对世界的理解不一样,那么大家做的选择自然迥异,谁不是在做自认为对的选择呢?
每年回国的时候,可能因为确实也没啥别的事情好操心我,也会有年长的朋友啊老师啊,会希望“我早日结婚,有个能照顾我的人”,或者是提倡“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我也不反感听到这些,甚至我还能在真诚的言谈中感受到善意,因为他们是真实知道我一人在外打拼不易。
但是这背后有个很古怪的逻辑:大家对当代男性这么有信心吗?在被照顾这件事上,我似乎更愿意相信雇佣关系。很多男的或许不愿意承认,但内心也只是指望着婚姻,连带的老婆兼免费保姆的职能罢了。
婚姻真的能带来幸福吗?至少我入眼的婚姻,虽说谈不上各有各的不幸,但所谓的幸福是建立在极大的经营与磨合之上的,实现两性和谐本就不是易事。
疫情前,我见过一个许久未谋面的小姐妹,算是我平日里觉得的模范夫妻了。结果碰面之后,上来就羡慕我一人的潇洒。她甚至因为婚姻有了抑郁的情绪,需要服药的程度,这让我大为吃惊。但是真正吐槽婚姻时,又都是家长里短:生病了,男人煮粥都不会煮;告别时,连好好拥抱都不懂。
有些人早早进入了婚姻,却不知爱是何物。有些人则用一生的执念,去牢记心中的爱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穆克有一部很美的小说叫《纯真博物馆》。
这本书讲了一出关于爱的自恋。凯末尔与芙颂是远方亲戚。两人相爱时,凯末尔已有婚约。芙颂有被邀请出席那场极其隆重豪华的订婚仪式。不过订婚仪式之后,她却忽然消失。此后,凯末尔解除婚约,开始漫长寻找芙颂的历程。无奈再相逢,芙颂已经嫁为人妻。
凯末尔等候了七年佳人,这期间他积攒着与芙颂有关的一切物件,包括芙颂吸烟后遗下的烟头。终于等到芙颂27岁与丈夫离婚,两人欲再续前缘。
婚前二人开车去巴黎,芙颂问凯末尔是不是根本不想结婚。凯末尔开玩笑回答,“我们已经实现了圆满,结婚还有什么意义?”但这不是女人期待的答案,芙颂十分失望,开足马力撞向一颗大树。
芙颂死后,幸存的凯末尔将过往岁月里,收集的芙颂的一切——顶针、发卡、烟灰缸、纸牌、钥匙,建成了这座“纯真博物馆”。
这座纯真博物馆坐落在土耳其首府伊斯坦布尔,走进直面的就是一整面满是烟头的墙。这个画面是极具震撼力的,那是一场凯末尔盛大的思念。
明明是相爱却不可得的凄美爱情故事,但是小说的最后,帕穆克留下了注解,主人公凯末尔觉得自己过了圆满的一生。凯末尔知道爱为何物,也用一生极致的去爱着,他的一生比那些在婚姻里苟延残喘着的盲目的人们要圆满多了。婚姻不是对幸福的唯一解法,人生亦有太多不可控的事物,多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最重要的是学会与自己和解。
不想结婚的,就好好享受单身时光,肆意潇洒。突然脑子一热,想体验婚姻,那就去结。不想要孩子或者受孕难,领养孩子是选择,或者过一辈子的二人世界也很浪漫。
婚姻和繁衍不会带来幸福感,内心的满足感和输出的价值感才会。
你可以选择走入婚姻,也可以选择单身。你可以选择繁衍后代,也可以选择不使用子宫。但在这些之前,请记住你首先要成为自己。女性要先悦己,再悦人。希望每个女孩都可以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
深度阅读自媒体品牌已上线,我们的创业故事,点击下方图片查阅
肖凯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