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叹其疗效,探求其机理
——浮针疗法治疗高龄原发性痛经一例
痛经(dysmenorrhea)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系指月经期和月经期前后出现的周期性下腹痛,常发生在月经前和月经期,偶然发生在月经期后数日内。下腹痛呈痉挛痛和胀痛,可放射至腰骶部、大腿内侧及肛门周围。可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全身或下腹部畏寒、大便频数,剧痛时可发生虚脱。痛经临床分两类: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继发性痛经则多因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所致,最常见的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osis)、子宫肌瘤(leiomyma)、卵巢囊肿(ovariancysts)等。痛经程度依赖患者的主观感觉,无客观标准,因此发生率不一。
笔者用浮针治疗一例高龄原发性痛经患者,疗效显著,特报告如下。
朱锡琴,女,49岁,超市收银员。因“颈项部及左上肢胀痛伴头晕、恶心3天”,门诊行相关检查后拟“颈椎病”收住我科住院治疗。在住院的第五日适逢月经来潮,痛苦异常,原以为患者颈椎病情加重,经询问,患者诉痛经发作,因年岁已大,羞于提及,后经本人浮针治疗痛经症状迅速缓解。
痛经30年余,再发并进行性加重1年。
患者自月经初潮时既有痛经,十余年一直默默忍受,后疼痛加重在妇科医师的指导下服用避孕药(具体药物不详,每月服用22天)疼痛消失,连续服用18年,痛经未再发生。一年半前考虑年岁已大及避孕药物的副作用自行停服避孕药物,半年后出现痛经,症状进行性加重,发作时下腹部疼痛较剧,伴腰部及大腿沉重感,浑身乏力,全身出冷汗,须卧床休息,口服“芬必得”可逐渐缓解。最近3个月月经来潮时疼痛特别明显,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工作。每次发作疼痛持续3-4天,首日最重,自诉经月中混杂较多紫暗血块。
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家族遗传病病史,有多年颈椎病史,否认其他妇科病史。
一般情况可,神志清楚,痛苦面容,体型微胖,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心肺听诊未及异常,下腹部按压胀痛不适。
腹直肌下段(++++)、右腹外斜肌(++++)、腰髂肋肌起点(++++)、股直肌(+++)双侧内收肌(++)。
既往妇科门诊已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病变,妇科检查亦未发现相关阳性体征,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原发性痛经诊断明确。
因为原发性痛经是周期性的,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一般不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临床主要将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区别开来即可。继发性痛经不主张浮针治疗,首先治疗原发性疾病,原发性疾病消除,痛经自然而止。
股直肌、内收肌由下向上,腹直肌由上向下,右腹外斜肌由外向内进行扫散,配合充分再灌注,疼痛很快消失。因患者腹痛性质为痉挛性胀痛,阵发性加剧,后观察30分钟,疼痛未再出现,原留管处再次进针扫散后,嘱留管5小时取出。
第二日复诊:患者诉经治疗后腹痛未再出现,但仍有小腹的坠胀及双侧大腿部的沉重感,睡前(大约晚九时)所有不适消失,睡眠佳。二诊未做巩固性治疗。
腹部注意保暖,畅情致,清淡饮食,勿食生冷及刺激性食物,不适随诊并建议下次月经来潮时再诊。
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痛经,以青年女性较为多见,三十岁以后痛经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原发性痛经者随着多次月经来潮或生育后症状往往自然消失,而该例患者年近五十且其子已近三十,有如此严重的痛经实属少见。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主要是由于子宫发育不良、宫颈狭窄、前列腺素分泌异常等原因所导致经血排出不畅,子宫痉挛性收缩引起子宫肌组织缺血,刺激子宫自主神经疼痛纤维而发生痛经。痛经与排卵周期密切相关,发生疼痛归因于前列腺素活性,痛经患者所含的前列腺素浓度远高于轻度或无痛经的患者。其发生主要与经期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PG)增加有关,尤其是前列腺素F2(PGF2)可刺激子宫收缩,前列腺素E2(PGE2)可使子宫平滑肌松弛,当PGF2α增高而PGE2下降时疼痛加剧。浮针治疗主要是消除引起痛经的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triggerpoint,简称MTrP,也称为激痛点)。浮针治疗的过程就是评估、查找、发现、灭活MTrP过程。
MTrP引起的症状复杂多样,但最主要是疼痛,MTrP是引起93%以上病人疼痛的要素,且是引起85%病人疼痛的唯一原因。年美国Vermont大学HeleneM.Langevin等人通过对传统针灸针刺手法治疗后各层组织形态学变化的研究,发现针刺后改变最大的不是表皮、真皮,也不是肌层,而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当浮针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时,机械力可导致液晶状态的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构型改变,由于压电效应,释放出生物电。当生物电传达到病变组织时,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机制,从而迅速缓解病痛。
浮针疗法治疗痛经时充分的再灌注活动(ReperfusionApproach,RA)亦十分重要,RA是指通过采用和缓有针对性的外力或者患者自己的力量,持续地重复地舒张和收缩局部肌肉或者相关联的肌肉,使局部及相关的肌肉的血液充盈,改善微循环,帮助身体缺血的组织恢复到正常状态。
黄龙祥教授通过对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疼痛诊疗的针灸文献的分析,将所有治疗疼痛的新兴疗法放在一起比较,总结出两条规律:一是皮下浅刺;二是患者的主动被动运动。再灌注拉长了MTrP的收缩结节中缩短的肌小节,使肌动蛋白与肌凝蛋白之间的重叠部分逐渐地减少,并使所须消耗的能量降低。当肌小节达到完全牵拉的长度时,重叠部分达到最小,且能量消耗也大幅度地下降,从而打破了MTrP能量危机之恶性循环的主要连接部。
RA是浮针疗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缺血痉挛肌肉血液循环的恢复,抑制和降低子宫内膜与血液中前列腺素(PGF2α)的含量,缓和子宫强烈性收缩,减低宫腔内压,改善子宫平滑肌血供,从而使痛经症状迅速消除。
浮针疗法经过反复的临床验证对疼痛性疾病有非常好的即刻及远期疗效,尤其是浮针疗法的诊断优势,只要评估、查找、发现并彻底灭活MTrP,症状往往可立刻改善或消除。症状有时出现残留或反复,多是因为MTrP灭活不充分或只是消除了显性的MTrP,而隐性的MTrP复活所导致。浮针疗法不仅把皮下浅刺、多向透刺发挥到了极致,而且RA也使原本已有疗效的“运动针法”再上一个高度。
浮针治疗痛经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多数还只是个例介绍,还需要大规模的临床对照研究,探讨其治疗的内在规律,最好能够形成浮针治疗痛经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方案,对于其治疗的有效性不能仅仅局限于患者的主观感受,还需要评价疼痛缓解的多种客观证据,如局部及全身痛阈值的测定,炎性因子等各种生化检查,局部红外血流变检查,甚至疼痛的脑电变化等,唯有如此才能使浮针疗法真正成为主流医学,才能被其他同道认可并接受。
当发表于国外著名学术刊物上的针刺治疗痛症的大样本临床实验设计竟然将浅刺作为无效的假针刺对照组的时候,符仲华博士慧眼独具,在96年已意识到浮针治痛的“浅刺优效”的规律,随后独创皮下扫散,发明了进针器,创立再灌注活动,后又把MTrP理论为浮针所用,使浮针疗法及理论逐渐完善起来。对符博士无需过多溢美之词,其诸多创新已让人心生敬意。浮针疗法的治痛效果已让其他疗法望尘莫及,目前成为治疗疼痛最强大的武器。随着浮针疗法的不断推广与普及,不仅给痛经患者带来福音,更使处于黑暗中的其他疼痛患者看到了一个更加耀眼的浮针之光!
本病例在整理的过程中主要参阅了如下资料:
1.符仲华.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第一版.
2.黄龙祥,黄幼民.从三个著名案例看针灸临床研究的复杂性.科学通报,,57(14)
3.李桂凤,符仲华.浮针对疼痛医学发展的启示.中国针灸,,6.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