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我院骨科应用关节镜行镜下腘窝囊肿切除术,成功治愈一例腘窝囊肿病人。此项新术式的成功,填补了我院关节镜治疗腘窝囊肿的空白,为我院腘窝囊肿的微创治疗展开了新的探索。
病例回顾
患者王女士,62岁,1年多前无意发现左腘窝处一肿块,大小约2×3×3cm3,局部无不适,无肢体麻木,未处理。近日,王女士自觉肿块增大,活动后局部肿胀,并出现左膝关节疼痛,遂来我院就诊。门诊医生检查后,诊断为左膝腘窝囊肿、左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收入我院骨科住院。患者王女士左腘窝处的肿块↓王女士入院后,骨科副主任医师邱湘伟详细询问病情,完善相关检查,并将患者情况向科室主任文跃军汇报。文主任在了解患者病史,进行查体、相关检查后,经充分的术前评估和讨论,为王女士制定了“左膝关节镜检+左膝关节清理+左腘窝囊肿关节镜内引流+左腘窝囊肿囊壁切除术”的治疗方案。
术前,麻醉科针对该次手术进行了充分的术前讨论。科室主任周擎宇、麻醉医师沈燕详细查看患者资料、了解病史,决定采取腰硬联合麻醉加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减少患者麻醉药物用量、减轻其对循环的影响。
术中,副主任医师邱湘伟为患者行关节镜镜下腘窝囊肿切除术。手术仅在患者左膝关节前侧、后内侧处取4个5mm的小切口用于医疗器械伸入。关节镜下视野清晰、出血少,医师顺利为患者清理关节腔、切除囊肿。术后,患者安返病房,目前恢复良好。
手术中↓患者王女士与邱湘伟医师合影↓
知识链接
腘窝囊肿是腘窝滑液囊肿的总称,多发生于半膜肌与腓肠肌,并常与关节相通,大多为骨关节炎或半月板损伤引起,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
目前,国内外研究显示,37%-%的腘窝囊肿可与关节腔相通,在通道口存在一层皱襞或束带滑囊通过“瓣膜”与膝关节腔相通,由于某些膝关节内的疾病引起关节渗液,“瓣膜”的存在使关节腔积液形成由关节腔向滑囊的单方向流动,但不能从滑囊进入关节腔,即形成单向流通的“阀门机制”,导致腘窝囊肿产生和持续存在,而85%与关节软骨退变和损伤有关。
该类患者成功治疗的关键,在于术前对膝关节进行全面检查,充分评估关节内病变,同时手术中正确处理关节内病损,重建囊肿与关节腔正常的双向通道。此技术也为治疗腘窝囊肿提供一条新的微创途径。
传统治疗方式:传统的腘窝囊肿治疗方法是开放性手术,切口呈“S”型或“L”型,长度一般约10cm左右,手术创伤较大、出血多、术中血管及神经损伤的风险较高,术后局部容易发生瘢痕粘连,不仅影响美观,也影响膝关节活动功能。此外,由于开放性手术不处理膝关节内的病变,同时还有30%左右的复发率!
关节镜下微创治疗方式:相比传统的骨科开放手术,关节镜手术的优势在于:①内镜下处理关节内原发病变(半月板损伤、关节软骨退变、滑膜增生等);②直视下显露和切除囊肿,极大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同时还能够避免损伤腘窝内神经和血管;③仅需在膝关节做4个不足1厘米的创口,手术创伤极小,康复后疤痕不明显。术后当天下地正常活动,2-3天可出院,大大缩短了患者的康复周期,且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也更低。尤其对于女性患者而言,在炎炎夏日无需穿上长裤来遮掩腘窝处的长长的“蜈蚣疤痕”,大胆穿上漂亮的裙子尽显芳华在当夏。
“关节镜”微创手术的开展,将让更多运动系统急慢性损伤、关节病变等患者受益!
专家介绍
文跃军,院长助理兼骨科主任,主任医师。自年至今一直从事骨科临床工作,医院骨科多位教授,曾专修于医院。擅长于人工髋、膝关节置换、老年人股骨粗隆骨折、四肢关节骨折治疗、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骨折不愈合外固定架治疗,C臂下微创儿童髁上骨折、肘内翻等矫形术。荣获“望城名医”、“长沙市优秀医师”、“湖南省雷锋式健康卫士”。
曾朝辉,骨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南华大学本科毕业,98年至今一直从事骨科临床工作,医院脊柱外科吕国华、康意军、骨外科倪江东知名教授。擅长于脊柱创伤外科治疗、椎间盘突出小切口开窗术、四肢骨折、关节损伤及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熊长军,副主任医师,广西桂林医学院大学本科毕业,95年始至今一直从事骨科临床工作,医院、无锡九院骨科知名教授,擅长骨科,手外科创伤,四肢骨折、关节损伤及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
邱湘伟,副主任医师,南华大学本科毕业,年开始至今一直从事骨科临床工作,医院进修1年,专科学习关节外科。擅长运动医学及关节镜下关节损伤修复,关节损伤及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创伤骨科的诊疗。
科室
供稿:麻醉科手术室刘洋罗玲
人民对美好医疗的向往,
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编辑:王小田
初审:邹芬芳
审核:吴超邓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