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诊断
疾病并发症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预后

二十四节气小暑

开宗明义·小暑

二十四节气第十一,夏天第五节气,季夏正式开始;暑,炎热,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基本符合。农作物都茁壮成长,需加强田间管理。

中文名讳:小暑

外文名字:LesserHeat

气候特点:出梅入伏

时间:每年7月7日或8日

太阳位置:黄经

风俗活动:天贶节

风俗食物:饺子,藕,黄鳝

农事活动:抗旱、防洪

养生:劳逸结合保护阳气

三候: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击

属性:六月节令

小暑三候

民谚“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群芳谱》载“暑气至此尚未极也”,农谚“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说文》: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温风至。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

蟋蟀居壁。一名蛬,一名蜻蛚,即今之促织也。《礼记注》曰:生土中。此时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则远飞而在野矣。盖肃杀之气初生则在穴,感之深则在野而鬬。《诗经·七月》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即小暑炎热,蟋蟀从田野到庭院墙角下避暑。

鹰始击。击,搏击也。应氏曰:杀气未肃,鸷猛之鸟始习于击,迎杀气也。也说因地面温高而在清凉高空活动。

时令气候

小暑前后,华南西部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季节,多与大风冰雹相伴易成灾。中国南方地区在小暑时节平均气温一般为33℃左右;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7月中旬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西北高原北部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进入太平洋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雨量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副高控制的伏旱,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降水虽对水稻等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小暑后南方抗旱,北方防涝。“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江南农谚说“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江苏小暑日忌西南风,农谚“小暑西南风,三车勿动”,油车、轧花车、碾米风车不动歉收,是因有时小暑前后北方冷锋仍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暖锋僵持出现锋面雷雨常是“倒黄梅”的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小暑台湾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黄熟,丝瓜、苦瓜、黄瓜、冬瓜丰产,温水鱼群聚,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红魽等渔获,淡水海域可捕黑鲷。小暑时芒果成熟丰收,台南县白河镇盛产莲蓬莲子,有莲花之家的盛名,每年都举办莲花节。

溯源探始

夏至后第三庚日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数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末伏后日照缩短,天气转凉。“伏”乃藏阴气于炽热中,庚则列天干第七,五行属金。火克金,故于伏天逐日消减,用以计“伏”。伏天据说起源于春秋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民俗传说

“六月六,晒红绿”,多数民众于此日“晒伏”。节名繁多,如“姑姑节”,农闲时妇女得闲要归省,如“翻经节”,据说始于唐朝于是日藏经翻检曝晒;如“晒衣节”,晾晒衣书,谓“晒龙袍”,据说可免虫蛀霉斑侵蚀。

相传织女牛郎平常分居两地,唯七月初七”相会。是日天下儿童多要将端午节戴的“百索子”撂上屋让喜鹊衔去造成鹊桥。

相传有白龙触天条为其父幽于一岛,唯小暑可归,探母心切昼夜兼程,携雷电风雨而来。

伏日祭祀先秦已见录。“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祭祀养育万物的太阳神和他的玄孙火神。

“天贶节”据载始于宋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御赐“冰麨”和“炒面”得名。

“食新”,新谷碾米做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吃尝新酒。据说“吃新”乃“吃辛”,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菜等。民谚: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食欲不振,俗谓苦夏,故食饺子开胃解馋,山东有地吃生黄瓜,入伏早晨只吃鸡蛋,徐州吃伏羊,上溯尧舜,民间说“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羊肉甘温,健脾胃、清虚热、滋养肾气、助元阳,《日华本草》、《济世方》等中华医药名著都记载了羊肉的温补食疗效果。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已开始。《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也即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过水面和炒面也很受欢迎,炒面是面粉炒干炒熟,加红糖水拌吃,汉已有,唐宋时更普遍,炒熟麦粒磨面食之。传说吃了去暑气一夏不泻肚子。唐医学家苏恭说,炒面解烦热,止泄。

山东临沂伏日煮麦仁汤饮牛,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防暑小札

天气炎热,强光过久,红外线使大脑丧失调节体温能力,湿度大,汗液蒸发难,内热积多,出汗过多,体内水盐大量排出若不及时补充都是中暑原因,应吃大量菜果及适量的动物蛋白质脂肪,避免阳光直射头部,当37℃以下,体温靠出皮肤散热调节;气温继续升高时,赤膊会让皮肤吸热。选择合适衣物如戴帽着宽衣,隔热遮挡处于含量高峰的紫外线为宜。每日饮水3~6升,含氯化钠0.3%-0.5%为宜。吃饭以及大运动量前后避免大量饮水。服少量仁丹、常喝绿豆汤,避免疲劳驾驶,注意休息,注意收听“高温警报”、“中暑指数”、“紫外线指数”预报等都可预防。

中暑症状

1、先兆中暑:轻微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口渴、全身无力及行走不稳。短时间休息即可恢复。

2、轻症中暑:除以上症状外,体温升高,面色潮红,胸闷、皮肤干热,或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等。

3、重症中暑:也称热衰竭,皮肤凉,过度出汗,恶心,呕吐,瞳孔扩大,腹部或肢体痉挛,脉搏快,常突然昏倒或大汗后抽搐、烦躁不安,口渴、尿少、昏迷甚至休克等。

处置措施:将病人搬至阴凉、通风处休息散热。补充水及电介质。用风油精或清凉油涂于头部太阳穴;口服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丸等药物。重度中暑病人经此处理后,应立即入院。

肌肤病症

日光性皮炎

也叫多形性日光疹,中医称“风毒病”,紫外线过敏引起。日晒后几小时或三四天后,皮肤暴露部分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强烈瘙痒。中医认为由于先天不足,皮毛肌肤空疏,暴食过量,蕴湿化热;外受阳光照射而致。建议紫外线过敏者早出晚归,室外工作尽量避开AM10时~PM3时间,遮阳工具齐备,户外活动后用冷水敷洗暴露部位。不要吃光敏类蔬菜,如苋菜、荠菜。

晒伤

紫外线灼伤肌肤所致,不分受体。日晒后数小时至十余小时后,外露皮肤灼热瘙痒、刺痛红肿,脱皮,有的会留下雀斑。6到8月的10时到14时紫外线照射最强,若外出应涂抹防晒霜、打遮阳伞或穿长袖浅色衣服。

痱子

汗孔阻塞引起,分为白痱、红痱和脓痱。多发于脖子、胸背和肘窝等部位,小孩可发生在头部、前额等处。中医认为盛夏冷水洗浴,毛孔骤闭,热气郁腠而生。初起针尖大小红斑疹,变为成群红色小丘疹或小水疱,瘙痒烧灼。成批而生天凉则退,应加强通风散热,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颈部、腋下等皱褶部位。清洗后扑撒痱子粉。

痤疮

又称青春痘,多长脸、胸或背部。有黑头粉刺、白头粉刺、炎症性的丘疹、脓包、囊肿、结节等,轻者上脸,重到胸背。多发于青春期男女,因油性皮肤,螨虫和遗传造成。中医认为痤疮因饮食不节,过肥甘厚味,肺胃湿热感风邪而发。控制脂肪糖类摄入,少吃辛辣。多吃蔬果及富含维生素食物,健全消化功能。保持皮肤清洁,常用温水肥皂洗涤患处。

丘疹性荨麻疹

中医称为“赤白游风”。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于皮毛肌肤之间而发,过食油腻厚味,荤腥等助火动风之物,如鱼、虾、蟹等,或因肠道虫淫,肠胃不和,风火湿热内生,郁于皮肤而发。西医认为蚊虫叮咬注入唾液,诱发过敏。绿豆至花生米大小略带纺锤形的红色风团样损害,顶端常有小水疱,有的为半球形隆起的紧张性大水疱,多发躯干、四肢,可成片或散在,瘙痒明显。尽量少到草丛树阴下或潮湿多蚊虫地,室内可熏蚊香,发生皮疹后可外用软膏或霜剂,口服抗过敏药,最好不用红花油等防止致敏加重。

心肺肠胃

慢性病人群应结合节气特点调护,防止病发或加重,防止夏季常见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保证充足睡眠,加强通风,物理降温。此时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脏腑器官供氧能力减弱。心脏病史人群容易气短心慌,注意保持心情舒畅,贮备氧气袋以备不时之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患者,应注意室内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必要时吸氧。禁食寒凉,“形寒饮冷则伤肺。”胃肠道疾病人群如慢性胃肠炎的人们要注意饮食规律卫生,防止肠道传染病。少食寒凉以免加重病情。

不要贪凉冲凉水澡、少进冷食,多喝茶水、绿豆汤,清淡为主,少食辛辣油腻。如绿豆百合粥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消暑止渴、降胆固醇、清心安神和止咳;南瓜绿豆汤清暑解毒、生津益气,还可常吃丝瓜、南瓜,苦瓜、黄瓜、冬瓜以及淡水鱼、海带等。勤洗澡换衣,保障睡眠,劳逸结合,普通人可以22~23时就寝,5:30~6:30起床;午饭后半小时短时午睡。此外,生活“定时”在夏季、尤其盛夏很重要。

药方常备

仁丹:清暑祛湿。主治中暑受热引起的头昏脑涨、胸中郁闷、腹痛腹泻,也可用于晕车晕船、水土不服。

十滴水:清暑散寒。适于中暑头昏、恶心呕吐、胸闷腹泻等症。

藿香正气水:清暑解表。适于暑天受寒所致头昏、腹痛、呕吐、腹泻突出者。

清凉油:清暑解毒。治疗暑热引起的头昏头痛,或贪凉腹泻。

无极丹:清热祛暑、镇静止吐。

避瘟散:祛暑化浊、芳香开窍、止痛解热。

金银花:祛暑清热、解毒止痢。开水泡饮。

菊花:消暑平肝、利尿降压,开水泡饮。

荷叶:适宜中暑所致心烦胸闷、头昏头痛。有高血压患者尤宜。开水泡饮。

养生主曰

“热在三伏”,雨集最热,阴起阳降。《汉书·郊祀志注》:“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吃清凉消暑食品。使多出汗,排出毒素。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极佳,或吃水果防暑。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气温高、湿度大。露天的木椅凳等久经露打雨淋,含水较多,太阳一蒸散发潮气,坐久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尤其中老年人不能久坐露天木料。

心静保阳

时炎热,人易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夏季为心所主,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符合“春夏养阳”。《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中医养生主“平”,喜过伤心则心跳神荡,思不集中甚则精神失常。心为五脏六腑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喜为心之志,适当舒缓紧张,使气血和缓。夏季养生突出“心静”自然凉。此时人体阳气旺盛,中医名之“卫阳”或“卫气”。抵御一切外邪,此时应少动多静,多处自然或清幽室内,怡情养性。锻炼最好选早晚,晨练不宜过早影响睡眠。

苦酸下饭

如莴苣、生菜、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萝卜叶、苔菜等。盛夏吃适量苦菜,清心醒脑,健脾利胃。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等酸味水果,敛汗止泻祛湿,生津解渴,健胃消食,酸醋入菜,杀菌消毒,防胃肠疾病。

果蔬凉肉

芒果:益胃解渴、利尿舒神。西双版纳傣族把芒果煮熟去核过滤成半透明琥珀色的果胶,清脆适口,风味别致。

西瓜: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利尿助消化,瓜汁含蔗糖、葡萄糖、果糖、瓜氨酸、丙酸、丙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磷酸、苹果酸、盐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

黄瓜:《本草求真》说“气味甘寒,服此能清热利水”,含水量96%~98%,蔬菜中第一,纤维素能促进腐食排泄,降低胆固醇。

冬瓜:清热解暑,解渴、利尿。含钠极少,是慢性肾炎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孕妇水肿消肿佳品。含多种维生素和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可调节代谢平衡。

  

茄子:《本草纲目》说“味甘、性寒、无毒。主治寒热、五脏劳损及瘟病。散血止痛,去痢利尿,消肿宽肠”。《医林纂要》称“宽中、散血、止泻”。茄子丰富的维生素P可增强细胞间粘着力,能防治微血管脆裂出血和促进伤口愈合。防治脑溢血、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缓和慢性胃炎等病。

中医讲究“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肉生痰,可匹配化痰菜蔬食之,如竹笋芦笋莴笋萝卜。

兔肉

性凉,滋阴凉血、益气润肤、解毒祛热。寒冬初春一般不宜吃。百味肉,尽染配菜味故。高蛋白、高赖氨酸、高卵磷脂、高消化率;低脂肪、低胆固醇、胝脲酸、低热量。强体丰肌抗衰护肤。

鲤鱼

夏初正值产卵,体肥结实养分凝聚,味美香甜,夏饮鲤汤,祛湿开胃、利水消肿。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易消化吸收,老少健病皆宜。可配除湿食材如陈皮、冬瓜、葱白等。与少许川贝煮汤止咳平喘。赤豆鲤鱼缓解肾炎水肿,增强利水消肿功效。搭配清热食物,如鲤鱼冬瓜汤、黄瓜炒鱼片、番茄炒鱼片可免鱼生火。

  

鸭肉

味甘咸、平、微寒,入胃、肾经。补虚清热、除湿解毒、滋阴养胃、利水消肿,适治虚劳吐血、脾虚温热等症。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B1和B2、尼克酸等成分。适宜体内湿热、虚火过重的人,特别有低热虚弱、食欲不振、咽燥口干、便秘少尿、脾虚水肿、自汗虚汗、遗精早泄及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者。

猪肉

滋阴润燥、益气性平。

牛肉

性平,补脾胃、强筋骨、益气力,黄牛肉最佳。

盐梅调鼎

炒绿豆芽

[配料]新鲜绿豆芽克,花椒几粒,植物油、白醋、食盐、味精适量。

[做法]豆芽洗净水淋干,油锅烧热,花椒入锅出香,豆芽下锅爆炒数下,倒白醋继续翻炒数分钟,起锅时放入食盐、味精装盘。

[功效]清热解毒,疗疮疡。

素炒豆皮

[配料]豆皮二张,植物油、食盐、葱、味精各适量。

[做法]豆皮切丝,葱洗净切丝。油锅烧6成热,葱丝下锅出香,豆皮丝入锅翻炒,随后加盐,数分钟后加味精,淋香油搅匀起锅。

[功效]补虚,止汗。适合多汗、自汗、盗汗者。

蚕豆炖牛肉

[配料]鲜蚕豆或水发蚕豆克,瘦牛肉克,食盐少许,味精、香油适量。

[做法]牛肉切小块氽好捞出淋水,砂锅盛水烧温时,炖牛肉至六成熟,蚕豆入锅,开锅后改文火,放盐煨炖至俱熟,加味精、香油,出锅。

[功效]健脾利湿,补虚强体。

炒鳝片

年前先民已吃黄鳝,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有“杂药多剖鳝,和黍半蒸菰”句,意为黍米饭须配以莼菜与鳝鱼制作的菜肴为妙。清人黄家骥在《湘江竹枝词》有“莼菜鳝鱼新产出,桃进春城价更高”的吟咏。相传华佗被曹操打入死牢,狱卒惜他医术失传,愿为传医书交与其妻,然事露被杀,书一成灰,飞落水田入黄鳝口,自是此鱼命大,人皆谓食之祛百病,健体魄。素油炒鳝片加大蒜夏季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缓解期的常用菜,冬病夏补,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以小暑前后一月产鳝鱼最补味美。性温味甘,补中益肝脾、除风湿、强筋骨,蛋白质含量较高,铁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含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还可降低血胆固醇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治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方法简便,老少咸宜。

老冬瓜荷叶老鸭煲

港澳和珠三角一带此时最喜食老冬瓜煲荷叶,欲祛湿可加赤豆和土茯苓。

[配料]老冬瓜克、鲜荷叶1/4-1/3片,土茯苓、赤小豆各50克,老鸭半只,猪瘦肉50克,生姜4片。

[烹制]老冬瓜连皮、籽切厚块;鲜荷叶切块、稍浸泡;土茯苓、赤小豆浸泡;老鸭去脏杂尾部,切块,与猪瘦肉、生姜放瓦煲内,清水3升(约12碗量),武火煲沸后文火煲两个半小时,调适量食盐。此量可供4-5人。

[功效]冬瓜消暑湿养胃液、涤秽消痈、行水消肿,老冬瓜消暑力强而寒凉性弱。连皮带籽方能清热利水,荷叶清凉解暑,止渴生津,清香扑鼻,历来被广东民间视为清暑佳品。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清利湿热、解毒利尿。赤小豆性平味甘、淡,健脾去湿、消肿解毒,入汤能祛湿健脾,鸭肉性凉滋补,粤谚言“老鸭滋阴”之说。本汤能消暑清热、去湿利水、滋阴补益。

蜜汁藕

藕含大量碳水化合物及丰富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膳食纤维,清热养血除烦,鲜藕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安神,可治血虚失眠。

清凉粥茶

西瓜番茄汁

西瓜半个去皮籽,番茄3个大小适中沸水冲烫,剥皮去籽。绞汁合液随量饮用。清热、生津、止渴。治夏季感冒,口渴、烦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小便赤热者尤为适宜。

绿豆米粥

熬米粥加绿豆适量,清热解暑去瘟毒。

绿豆酸梅茶

绿豆克,酸梅30克,水煎,加白糖适量,待凉后代茶饮。清凉解毒、生津止渴。

消暑解毒茶

银花、连翘、鲜竹叶各10克,煎水代茶。清热解毒。

消暑祛湿茶

金银花、绿豆衣各10克,薄荷6克,煎水代茶,消暑利湿生津。

清心解暑茶

鲜竹叶心、莲子心、麦冬、鲜佩兰各6克,煎水代茶凉饮,解暑、健脾胃、助消化。

山楂汤

山楂片克、酸梅50克加3.5千克水煮烂,白菊花克烧开后捞出,加适量白糖晾凉饮用。

冰镇西瓜露

西瓜去籽皮、瓜瓤切丁,连汁倒入盆内冰镇。煮开适量冰糖、白糖水撇浮沫冰镇。食时瓜丁入糖水即可。

金银花(或菊花)汤。

金银花(或菊花)30克,适量白糖,开水冲泡,凉后饮用。

西瓜翠衣汤

瓜薄绿皮加水煎30分钟,去渣加适量白糖,凉后饮用。

椰汁银耳羹。

银耳30克洗净发开去硬,椰汁克、冰糖及水适量,煮沸即成。

结语·谨祝安康

广贤国学祝福小朋友大朋友们健康平安地度过一个快乐的暑假!

如何找到我们:西湖区,文二西路益乐路口,嘉绿名苑15幢外商铺二楼东·童学馆

九尺之台,起自累土!煌煌巨著,始于片语!谦谦娉婷,源于蒙童!

培养君子淑女,打造未来领袖。

教育-









































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多少钱
白癜风治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yrmyc.com/lcbx/946.html